邮箱 OA系统 English 温州大学 后台登录
温州大学商学院·金融学院,欢迎您! 
校友工作
校友风采

校友视界 | 谭伟鸿:遥望那个优秀的集体

作者:点击:日期:2023-06-09

▲谭伟鸿,商学院91级财会专业校友




入读温大:懵懂的少年



在三十年前,乡下长大的少年,是没有什么“见识”的,孤陋寡闻得很。高考志愿,当然也不需要回村里征求父母的意见,自己做主就填报了。填下“温州大学”的时候,大脑中并没有关于“温州”的任何概念。即便同处省内,温州有多远?怎么去?一无所知。

五十知天命。越来越知道,人的一生或许总是在意料之外。而我的第一个“人生意外”,就是读了温州大学。

傍晚的104国道边,第一次登上拥挤的长途客车。客车摇摇晃晃地穿梭在浙东的盘山公路上,在清醒与眩晕之间,少年的我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漫长黑夜。

天亮了,客车终于驶进一大片喧闹的村庄。黑压压的低矮的房子,沉闷压抑;狭窄的马路上,行人、自行车、汽车汇在一起,却以跳跃的视觉,展现出不曾见过的活力。好意外啊!这偌大的村庄,居然就是温州城了!

你好!请问温州大学怎么走?——“飞蝴蝶”!听不懂温州话,只是顺着手指的方向,看到满街乱窜的迷你小汽车。(哦,后来才知道这是意大利产的菲亚特出租车,一款只能翻开副驾驶座才能进入车内的小车,显示了当年温州独有的“国际化”侨乡特色。)

“飞蝴蝶”在杂乱不堪中飞快地穿街走弄,当一片难得的崭新的建筑群出现在眼前,校门口四个朴实的大字——温州大学闯进我的视野,心中豁然开朗。啊!这千辛万苦的农村少年的求学路在这一刻终于开启!我终于成为大学生了!

九十年代初的温州城,还没来得及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但是城市的亮点,却毫不犹豫地给了新兴的“学院路”。温州医学院、温州大学、温州师范学院,一路向东……


财会911班:幸会优秀的班级


毕业25周年的同学会在千岛湖畔举行。当年的班主任朱瑞庭老师(现任上海建桥学院校长)从繁重的工作中应邀出席。按照议程,同学们请朱老师发言,原以为会是一个常规的活动发言,朱老师却不禁回忆起在我们毕业之后,他赴德读博的艰辛历程,以及自己工作成长的点点滴滴。一群早已年过不惑的学生,安静地听着只比我们大六七岁的班主任娓娓道来,仿佛重新回到了年轻岁月的课堂上。

幸会朱老师!一位为人朴实、学术勤奋的班主任!

幸会财会911班!一个有情有义、成就优秀的班集体!

岁月回溯到30余年前,财会911班,一个全校少有的44人大班级。

那一年,记得是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校运动会,当时的体育竞赛,是全班的一件大事。全班不仅在各个比赛项目中奋勇拼搏,更是在后勤保障、宣传报道中,充分体现了班级的团队合作精神。校广播站的即时新闻播报,密集出现了“财会911班”的稿件。这或许是一个班级的首次校园亮相吧!在随后的整个大学阶段,班级组建的足球队,打遍经济管理系,打遍全校其他专业院系。每次友谊比赛,可以说是全班动员,端茶送水、呐喊助威。

那一年,财会911班的寝室内务,是全校的楷模。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。为了响应校团委推出的寝室内务整理优秀评选,当时作为班长的我动员全班同学积极地行动起来:定规范要求、定流程执行,打造出了全校最整洁、最靓丽的五星优秀寝室群体。有多优秀?进我们班的男生寝室,需要脱鞋进入;而女生寝室,更是收纳整齐、布置优雅。

岁月的流逝,总是在不经意中,沉淀出宝贵的财富。当44人的大班级,一次次地重聚,总是有那么多有趣的、有意义的事值得我们回忆。成长中的我们,也在各个工作领域取得成就:有优秀的公务员,有优秀的高校教师,有温暖一座城市的知名电台主播,有征服南北极和七大洲高峰的探险家,有活跃在经济建设领域的银行行长、企业家、投资家……


社团与实践:感知时代的变迁


进入九十年代,正值国家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,逐步出现了计划、市场的“双轨制运行”。活跃的市场经济的萌芽,正是温州城乡各地的社会真实写照,温州也成为全国范围内领先的创新创业之城。在这样的人文土壤中孕育成长的温州大学,办学理念开放超前、校园文化生动活泼。尤其是各类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。

我曾经很荣幸地担任温州大学大学生经济管理学会副会长,校团委刊物《温大风》、校园报刊《经济与管理报》主编,还荣获了“浙江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”称号。那时的经历成了我成长路上的宝贵经历。

“大学生经济管理学会”是当时校园里非常活跃的社团组织,作为一个学术型的学生社团,学会不仅建立健全了组织体系,还邀请专家教授作为学术指导,创办《经济与管理》刊物。作为主编,我印象深刻的是,当年的《经济与管理报》已经由刊转报,并且采用了电脑排版、新闻纸印刷。这在90年代初期的学生刊物中是极为罕见的。更记得那一幕:周末的夜晚,同学们穿过学院路边大片大片的瓯柑林,去周边院校的寝室售卖《经济与管理报》的情形。

实践出真知。“市场经济”当年在温州如星星之火不断萌芽壮大。一城一业、一地一品,形成了无数小商品生产批发市场,如永嘉纽扣市场、瓯北阀门市场、乐清电器市场、苍南徽章市场等等,产品销售覆盖全国、乃至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地。当时经济管理学会的调研考察,我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温州各个区县。现在的永嘉瓯北,已经跨瓯江而成为主城市的一部分了,但以当年的公共交通系统,去瓯北调研阀门生产,坐公交车、坐渡船、步行,实属不易。1993 年的暑假,学会去浙南文成山区调研农村经济,在大山深处搭拖拉机、山道上徒步前行,走村访户,全程吃住条件可谓艰苦。

但是,当我们身处一个积极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,有机会走出校园,用大学生稚嫩的眼光,去见证温州市场经济的初期发展,去感知那个时代的深刻变迁,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。通过撰写经济报告、出版学生刊物,不仅启蒙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知,也极大地锻炼了大家的写作能力。


回归母校:感恩与感怀

都说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幸运的一代人,因为我们见证了,从贫瘠走向繁荣的风起云涌的美好时代。但这也意味着,在离开母校之后的很多年里,许许多多的学子都投身于时代的快速变迁,步履匆匆、忙忙碌碌。

再回到母校的时候,已是年届半百。在母校商学院设施先进的商道讲堂里,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生活的“样本”和学弟学妹们坦诚地聊一聊人生过往,回望之下,也清晰看到了母校之于个人成长的种种因缘际会。

能成为九十年代初国内第一代的期货交易所“红马甲”,是因为在当年的行业顶级期刊《中国期货》上,发表了一篇文章《向往红马甲》。那时候作为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,能流畅地写出一篇心愿之文,得益于在校期间办报办刊的锻炼。担任企业家协会专职秘书长的时候,能得心应手地创办协会会刊,这也和在校期间的经验积累密切相关。作为一个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研究者、参与者,每天长时间的伏案工作,分析处理大量的全球政治经济资讯,从纷纷扰扰的噪音中,得出相对准确的市场判断……以上种种与学生时代所养成的调查研究、尊重事实的经验启蒙密不可分。

这就是我和温大的故事。从三十多年前下车伊始对一座尚未开发的城市的失望,到优秀的班级、优秀的社团带给我丰富的大学生涯,心中满是感恩与感怀。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,城,已不是当年的城,温州,已然建设成为崭新的浙南明珠之城;母校,也发展成为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,但不变的却始终是融入记忆深处的对母校的情感皈依。

母校坐落在温州城南茶山高教园,不远处,就是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《梅雨潭》。“大约潭是很深的、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;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,这才这般的鲜润呀。”

九十岁的温州大学,也正如山中不竭的清泉,文脉悠长、润泽人心,大师云集而桃李遍天下。

祝福母校!


END


图文来源:谭伟鸿

本版编辑:沈欣彤

责任编辑:王昱婷 范馨怡 胡寒渝

初      审:黄子诺 周伊铃 周洁予 

终      审:杨原



本站版权归温州大学商学院金融学院所有 Copy right @ 2015 All Right Reserve

地址: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北校区商学楼 邮编:325035